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介绍>>护理学>>正文
护理学(临床护理学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医学院   来源:医学院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2日 13:01  点击数:

护理学(临床护理学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1101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专业毕业要求

1. 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目标

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护理专业,初步形成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专业价值观和态度。

2)关爱生命,尊重护理对象的价值观、文化习俗、个人信仰和全力,平等、博爱,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的健康服务的专业精神。

3)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

4)树立依法行护的法律观念,遵从医疗护理相关法规,自觉将专业行为纳入法律和伦理允许的范围内,具有运用法律法规保护患者和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5)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合作的意识。

6)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态度。

7)初步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和批判反思精神,具有循证实践、用于修正自己或他人错误的态度。

8)在应用各种护理技术时应充分考虑护理对象及家属权益,对于不能胜任或不能安全处理的护理问题,应具有寻求上级护士帮忙的意识。

9)初步形成成本效益观念,具有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以最小的医疗成本获取护理对象最佳健康水平的意识。

2. 知识目标

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2)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3)掌握人体的正常结构、功能,人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变化。

4)掌握生命周期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护理对象的护理知识。

5)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知识。

6)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临床用药及药品管理知识。

7)熟悉影响健康及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其评估和干预方法。

8)熟悉不同护理对象的基本心理需要和常见临床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关于方法。

9)熟悉不同人群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包括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10)了解国家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11)了解我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知识及护理的基本方法。

12)了解护理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3. 技能目标

1)具备在护理专业实践中与护理对象和相关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2)具备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并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能力。

3)掌握基本护理技术、急救护理技术、专科护理基本技术和具有配合实施常用诊疗技术的能力

4)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能力。

5)具备配合急危重症的抢救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的初步能力。

6)具备从事社区护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种环境中为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与其文化相一致的健康保健服务。

7)具备初步运用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的能力,以保证安全有效的专业实践。

8)具备初步从事临床教学的能力。

9)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和利用护理学专业信息,研究护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10)具备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护理文献和简单交流的能力。

11)具备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健康保健需求。

   

学院()院长(主任)或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清洲

学院()教学院长(主任):胡翔

专业教研室主任(学科负责人):彭超华





三、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人文社会学科、护理学

主要课程: 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统计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危急重症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学

专业方向: 护理学

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见附件

课程毕业要求与实现途径分解方案(见附件



四、修业年限、学分要求和授予学位类别

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3-6年;

毕业学分要求:修满161学分,具体要求见护理学专业学分表(表3

授予学位类别: 理学学士

3 护理学专业学分表

课程性质

学分

必修课

通识教育课

40

学科基础课

29

专业课

24

集中性实践教学

35

选修课

通识教育课

4

学科基础课与

专业课

29

总学分

合计

161

五、培养措施

1.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2.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实验教学、实训操作、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工作质量。

3.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核内容、考核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倡导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空间。考核内容应当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考核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4. 加强综合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扩大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选修课程。积极探索和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协调作用和综合优势,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5 指导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进入社区。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分别利用暑假进行临床及社区实践活动。

6. 实施36年弹性修业年限和学籍预警机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六、通识教育必修课模块教学进程表(见附件

七、学科基础课必修课模块教学进程表(见附件

八、专业课必修课模块教学进程表(见附件)

九、选修课建议修读课程列表(见附件

十、各学期时间分配及进程计划表(见附件

十一、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见附件)

十二、学时学分分布及比例表见附件